关心粮食和蔬菜,喂马劈柴周游世界

远方好物: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生活方式

我之前说过一句话:私域卖的不止是产品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!

而后我看到市面上很多平台都会开始说:我卖的不是货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。我之前对这些的平台很不屑,就你们,天天只会刷屏卖货,还生活方式!

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自我反思,我发现我错了,刷屏卖货,两点一线,一切朝钱看,其实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!

而远方好物倡导的生活方式是什么?前几天我发的海子的《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》!就很好的诠释了远方好物的生活方式:

从明天起,做一个幸福的人
喂马、劈柴,周游世界
从明天起,关心粮食和蔬菜
我有一所房子,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

其实远方好物的这种生活方式,并非起源于私域,而是从2012年旅游群第一站开始,我们就开启了,喂马、劈柴,周游世界的生活方式!

我相信我们很多人,过去都曾经有过无数次要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想法,但是总归或者因为这个,那个的原因,走了一辈子也都没走出来!

而我们所有旅游群队员,从十几年前,就开始跟着远方老师一起说走就走!在过去的十几年的时间,我们去过全球50几个国家!走过国内除了台湾省之外的所有省份!

远方老师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的人,过去从2012年开始的每个月,他都会带我们随机性的去一个地方,白天旅行,晚上上课!

去什么地方,完全是由远方老师心情决定的,比如2017年电影《芳华》上映,远方老师在看完首映后,就马上发报名帖,带我们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碧色寨村,去打卡《芳华》取景地!

其实最初一开始,没有人是因为旅行而来,大家基本都是为了听远方老师的课而来!毕竟作为当时淘大排名第一的讲师,他的一堂MBA的课程要2万多,而在旅游群,全免费!

远方老师用他一个人的浪漫主义,英雄主义,带了一堆学生开始喜欢上了这种随时开启,说走就走旅行的生活方式!

以至于我们现在也有非常多旅游群老队员,养成了每年出国游,去西藏等生活习惯!

这就是旅游群的1.0,其实也就是远方老师一直带我们喂马、劈柴,周游世界!

而2022年的远方好物,相当于开启了旅游群的2.0!我们又加上了关心粮食和蔬菜!原来大家做的是各个行业的生意,现在是所有人共同做一个事业!

远方老师带着更多更优秀的同学,一起溯源中国,周游世界,一起为了我们:让平价有机食品,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愿景而努力!

而我们现在回首,那些所有跟随着旅游群一直说走就走的同学,绝大多数人的生意都是在越做越好!那些经常来参加溯源站的店主,绝大多数业绩也都是越来越好!

因为身为一个创业者或者老板,最重要的事情真的永远不止是呆在家里做具体的事情!

而是要打开自己的格局,提升自己的认知,那么不管是赚钱,还是事业的提升,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。

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!行万里路,不如阅人无数!阅人无数,不如名师指路!

而远方好物开启的生活方式中,我们不仅可以行万里路,还可以阅人无数!不止可以阅人无数,还有名师指路!所以每个能常来参加旅游群的同学,基本上都会成长飞速!

就像我自己一样,我其实是从参加了第一站开始,一站不拉的参加了旅游群后续的所有站!

而我也发现一个现象:所有从来第一站,就一站不拉参加后续所有站的,最后基本生意都做的很好!

从我开始,我后边是锐者,锐者是现在天猫渔具类目第一,在旅游群可以说从0开始,成长到一年小10个亿的体量!

锐者后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姐,她从一开始就站不拉的参加了私域站所有的活动,五个月的时间,私域从0到500万,10个月的时间,单月过千万!

我也看到,有一些参加了一站两站,三站五站的同学,就自认为懂旅游群了!其实你不懂!就像做私域一样,你以为你懂了,其实你什么都不懂!

很多新人的浮夸,其实很多时候代表了这个行业的浮夸!因为除了远方好物之外所有的平台,都会在教你拉人头!

而这些做习惯了拉人头生意的人,几乎都恨不得马上把资源带进来,马上就可以发家致富!但其实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是事与愿违!

真正来问我,要如何才能做好远方好物的话,我都建议你至少先来参加10站溯源站!每一站都用心体验,观察,感受!也许10站后你自己就有答案了!

如果说,你参加了10站,进了远方好物的老革命群,你还没有找到答案,那么你可以来找我或远方老师单独深聊一次!相信我跟老师都会有时间给我们的老革命队员!

另外说一句:没有来参加过溯源站的,是不可能做好远方好物的!因为远方好物,远方旅游群,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,只有你躬身入局,亲自体验才能明悟!

如果你参加了那么一两站,两三站就自认为懂了,不再来了,那么也只能证明:1)自身修行不够 2)跟旅游群还没有很深的缘分

我之前说过一句话:当有一天,你读懂了旅游群,这个坚持了10年的全国唯一非盈利组织,你就读懂了私域!

远方好物,一种关心粮食和蔬菜,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生活方式,你喜欢吗?


可可大师

2023-5-28

640 (9).jpg

标签:

上一篇:又进毕节——为我们的刺梨而来
下一篇:毕节溯源之旅
取消
扫码支持